污水处理厂强化脱氮除磷工艺改造及效果分析
黑龙江科技大学污水处理(中水)厂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,但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,污水处理量超过设计要求,出水水质也频繁超标。因此,于2016年启动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。经调试,处理水量目前可达6 000 立方米/天,根据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18918—2002)的一级 A 标准要求,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。
1原工艺概况
1.1 改造前工艺流程
原中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4 000 立方米/天,采用Ⅰ级好氧/Ⅱ级好氧工艺,生化需氧量、固体悬浮物去除率均在90%以上,但脱氧除磷效果并不理想,氨氮、总氮、总磷含量经常超标。改造前黑龙江科技大学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见图1。
1.2 存在的问题
该污水处理厂存在机器设备老化和磨损,生物池内管道和曝气头脱落,缺少厌氧池、缺氧池等问题。
2改造方案
污水处理厂改造后,设计主要污染物的进水、出水及水质治理目标见表1。
通过多年实践和收集研究大量资料,确定改造后的主体工艺为厌氧池+缺氧池+好氧池(泥膜共生)+沉淀池+砂滤池,新工艺流程见图2。
改造后的工艺可在传统及多点进水A2/O工艺之间互相转变,具有较强的灵活性,对不断变化的水质、水量更具有适应性。
3改造后工艺效果分析
充分利用了污水处理厂现有污水处理构筑物,仅需要较小规模的土建工程,投资小、增效强。
增加了厌氧生物处理工段,具有厌氧池消耗能源较小、污泥产量低等特点,可降低污泥处理费用;所需的氮、磷营养物较少,且溶解氧为零,不需充气,耗电量减少,节省电耗约8%。
通过在缺氧池上安装搅拌器,同时利用缺氧池进行反硝化作用,提高了对总氮的去除效果。在减少硝化时间的同时保证出水氨氮值的达标。将能耗较大的鼓风曝气段改为缺氧搅拌,初步计算可节省电耗6%左右。
4结论
该工艺将固定生长的微生物引入曝气池内,形成了非固定化的活性污泥,建立了与附着态(生物膜)微生物共生的生化反应池。新工艺既具有生物膜法运行稳定、容积负荷较高等优点,又能充分发挥活性污泥法出水水质好、脱氮除磷效果好等优势,并可降低运行能耗与管理难度,节约运行费用,改造效果明显。